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第一章 杨姓溯祖与迁徙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26日 梅铺杨氏


第一章 杨姓溯祖与迁徙
第一节 寻根溯祖
杨姓,当今第六大姓氏 ,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有2800多万人。杨姓已不纯是一个自然属“姓”,据考共出自四个方面: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氏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XI,字叔向,又称叔XI,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杨震(约50—124)官至宰相,杨坚(541—604)随朝开国皇帝均系华阴人。唐朝杨贵妃(719—756)也出自相邻的山西风陵渡。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第二节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现改为霍州市)霍山一带,而后繁衍至今陕、山、豫交界一带,成为后世杨姓的发展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第三节 郡望堂号
1、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出去!”杨氏因此以"四知"为堂号。 

2、郡望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处,即三门峡以西、运城东南、渭南以东一带)。东汉至北周,曾一度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的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分享按钮>>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目录
>>湖北省郧县梅铺解板沟杨氏家谱第二章 杨氏梅铺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