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十九)----------古迹遗址(2)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杨侃故居遗址

魏开国公杨侃故居据《环宇记》载"在华阴县西南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驿".史书记,杨侃聪颖过人,颇爱琴书,尤好计画,然而却不善交游,亲朋劝其出仕,侃以"苟有良田,何忧晚岁,但恨无才具耳"作答。年三十一岁时,袭父爵为华阴伯。

杨侃父杨播曾任魏华州刺史,于是就在敷水置办产业,修建宅院,因置田事为御史王基所弹劾,免官卒于家。杨侃等子孙停柩不葬,坚持数年上诉鸣冤,直到熙平中(公元517)才昭雪平反,赠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并复其爵位。

据民间所传,宅在今夫水镇西南古城村附近,因此地为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所设的敷西县县城旧址,属东雍州华山郡所辖。一千五百年间的历史变迁,古敷西县城已荡然无存,杨侃故居也无具体确切的位置可考。

隋文帝陵

隋文帝陵又名泰陵、杨陵,是隋文帝杨坚的陵墓。陵始营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2),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城东南20多公里外的王泉乡王上村。其东为杨陵火车站,南和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

陵因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看,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

陵园外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

陵经过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墓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

炀 帝 陵

炀帝陵在扬州市西北3公里处的邗江槐泗乡雷塘,为隋炀帝杨广墓,俗称皇墓墩。杨广在大业十四年(公元618)被杀后,萧皇后和宫人以床板为棺,将其殡于扬州流珠堂内,后又草葬于吴公台(今江都县西北2公里处,又名鸡台)。至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隋旧臣陈棱任江都总管,方为杨广修陵于吴公台下。唐高祖平定江南后,复以帝礼改葬雷塘。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炀帝萧皇后死,唐太宗将其与炀帝合葬。晚唐诗人罗隐有诗曰: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换取雷塘数亩田。

今陵前有碑,书"隋炀帝陵"四字,出自清朝名学者伊秉绶之手。他在嘉庆十二年(公元l807)奉命与浙江巡抚阮元一起重修炀帝陵。陵占地约4亩,陵高约3米。陵前有:"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扬州知府汀州伊秉绶题"数字。

杨 素 宅

杨素,字处道,隋大臣,杨震十五代孙。初仕北周武帝,官司城大夫等职。后辅佐隋文帝杨坚,曾自四川率水军伐陈国,镇压荆州及江南各地士族反隋势力,因功升任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以智谋自立。与杨广交厚,参与宫廷阴谋,废太子勇,杀隋文帝,拥杨广称帝,后官拜司徒、楚国公,权倾天下。

据史书记载,杨素贵宠甚盛,受朝廷封赏之多,时朝臣无一能与之匹敌。素本人也贪图财货,营求产业,在东京、西京多建宅院,且建筑侈丽,甚至朝毁夕复,营缮无巳,全国所有都市及山水名胜之地都有他所置的田地和庄园别墅。尽管在任期间,杨素很少光顾故土,但华阴却有他的数处宅院。

华阴史志记载,杨素故居在华阴共有三处,一处在县城东南八里,即今观北乡政府附近,称南宅。史志记其宅畔有文明池、清华观;一处在县城东北,具体宅址无考,称北宅;另一处称杨仆射山斋。从杨素留下的诗文推测,斋址在今黄甫峪内。山斋四周环山,朝夕风云相竟。河畔树木茂密,浓荫蔽天。房前屋后青竹婆娑,幽兰放香,落花入户,绿草盈阶,风景非常优美。而且时有道流羽客从门前经过,更为这一方幽静清雅的山宅增添了几分仙气和超尘脱凡之感。现存杨素《山斋独坐赠前内史诗》为证: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穹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乌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独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隋观德王杨雄宅遗址

椐《杨氏族谱》记载,隋观德王杨雄故宅在"华阴县东二十里官道南塬上,凤岭龙山屏护其后,蒲黄二水环绕于前,王爵三世为初唐第一家".杨雄美姿仪,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出仕辅政后,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隋大业初(公元605)被封为观王。七十一岁时遭疾而卒,炀帝谥号曰德,故后人称其为观德王,其宅亦被称为观德王城、养疾城等。

清道光年间,墙址犹存,耕者往往拾得遗物,今遗址的确切位置已无从界定。

观王城东有将军村,为杨雄子唐高祖、太宗时宰相杨恭仁故居所在地。将军村南土坡上有古城寨,为杨恭仁长子、观国公杨思训宅。

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在今山西省代县鹿蹄涧村。始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l279),是祭祀北宋名将杨业的地方。因杨业战殁后被迫赠为太尉,谥号日"忠武",故祠被称为杨忠武祠,当地也称其为杨令公祠、杨将军祠、杨家祠堂。

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其北依雁门山。南眺五台山,枕关带河,史称"祺覆宿之灵,带滹沱之秀,周围沃壤,左右流泉",环境清幽,风景宜人,是一处较为有名的人文胜景。

祠整体建筑分为外院、前院、后院三个部分。外院有颂德楼、楼前座场及石牌坊;前院有祠门、厢房、中殿;后院有中殿、厢房、正殿建筑。

颂德楼面阔三间,朝北与祠门相对。楼内分前后两场,用隔扇相间,其建筑为清同治四年(公元l865)重修,是杨氏后裔追忆先祖、歌功颂德、进行娱乐活动的地方。

祠门三间,面南建于高台之上。祠前东西各立有石牌坊一座,坊前有古槐数株。祠门l:3两边雕有石狮一对,树铁旗杆一双。祠檐高悬"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宿良将"金字匾额;门楣上悬彩绘盘龙竖匾,上题"忠武祠"金字,威严逼人。祠门内侧有抄录的宋天子给杨家将的诰敕数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等。

中殿居祠堂正中,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是通前后两院的过殿。殿门上方高悬"气壮山河"题匾一方。殿内墙壁上悬有清同治十年(公元l871)三月所制的《杨氏封秩》题匾五方。并陈列着杨家将活动遗迹系列图片及宋太祖赐杨延平的金銮驾仿制品。

后院有东、西厢房,内陈列"六郎剑"、"五郎铁棍"、"穆桂英甲胄"等杨家将遗物仿制品和天波府模型。厢房墙壁上绘有杨家将故事的壁画。东厢房北侧廊下,有四通石碑,其中有元泰定元年(公元l324)刊刻的《弘农宗祖图》和天历二年(公元l329)刊刻的《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是研究杨氏家族宝贵的文物资料。

后院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有"敕建"、"忠勋世美"、"千秋忠义"、"威镇华夷"题匾。明间廊柱上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是杨家将精忠保国、满门忠烈的真实写照。殿内正中神台上有杨业和佘太君塑像;两侧神台分别有杨业八子塑像;东西南三面是杨氏后代英贤名将塑像计二十二尊。

后院院中有鹿蹄石一块,高约2米,雕刻精美,上有鹿蹄印迹,其中蕴藏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记录了杨家将后裔杨友、杨山到鹿蹄涧村安居乐业的经过。

祠内存有宋代遗传下来的《杨族族史卷轴》,为杨家世代相传的"五通"之一。卷轴长8.1米,宽0.39米,素绢织就。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家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公元1165)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其上文字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卷中还有杨存中的画像、传记及赞词,并且有范仲淹的一首赞诗。

杨忠武祠不仅是祭祀杨家将丰功伟绩、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教育的大课堂,而且荟萃了宋、元、明、清数代珍贵文物。近年来,已受到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海内外杨氏后裔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修缮彩绘一新,为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尚书园遗址

杨尚书园是杨震第二十四代孙杨昭俭的故居,其遗址在华阴市碾峪乡双泉村附近。此处南依宁秦古城,北瞰黄渭波涛,灵泉绕阶,池莲映日,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内涵丰富。旧时因通往关中的驿道由此经过,故交通便捷,群贤毕至,是一处雅静宜人的风水宝地。

杨昭俭,字仲宝,是唐宰相杨嗣复的后代。史书记其少敏俊,后唐长兴中年(公元932)登进士第,曾任成德军节度推官,拜左拾遗,直使馆。由于他与中书舍人张昭远等编修后唐《明宗实录》,书成后,升任殿中侍御史。后晋天福初年(公元936)以才、德被晋帝石敬瑭看重,委以重任,不到一个月时间又迁为职方员外郎、虞部郎中兼知制诰,封赏有加,为时人称道,也被朝中权臣忌妒。晋高祖石敬瑭卒,杨昭俭被有司弹劾免官。晋亡后,周世宗柴荣爱其才,召入翰林为学士,曾任工部尚书等,宋太宗时加任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杨昭俭以疾告老,隐退华阴故居。其《自题家园》诗便是他晚年生活及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诗曰:

池莲憔悴无颜色,园竹低垂减翠荫。

园竹池莲莫惆怅,相看恰似主人心。

由于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园内所有建筑已不复存在,遗址已夷为农田,唯灵泉如故,池莲依旧,主人的传说历历在耳。

贵 妃 池

贵妃池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华清池内。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在华清官里的专用浴池,亦称"妃子汤".因池中有白玉雕琢的芙蓉,故又称"芙蓉汤".唐朝王建有《温泉宫行》诗以志其事,诗曰:

十月一日天子来,青蝇御路无尘埃。

宫前内里汤各别,每个白玉芙蓉开。

贵妃池侧旧有小亭一座,传说是贵妃洗浴后晾干头发的地方,称晾发亭,今已无。

因池处于骊山温泉区内,水温常年都保持在43℃左右,是洗浴和疗养的最好去处。由于李隆基对杨贵妃的百般宠爱,杨玉环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露时。"诗句,是她当年在这里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朝末年,贵妃池与华清官同毁于战火。南宋绍兴五年(公元ll35)朝廷为了恢复华清宫的原貌,重新开凿石渠,引来泉水,并在池中以白石雕成莲花形状,使池不仅恢复到唐时的华贵富丽,而且更具有诗意和文化内涵。于是,华清官旧址成了当时有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不少权贵、士大夫也专程来贵妃池洗浴。明清时,朝廷重建华清官,贵妃池仍处于建筑中。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贵妃池畔又增加了楼阁亭榭,雕刻了贵妃出浴白玉塑像,周围还广植花木,观光的游人皆赏心悦目。

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即杨玉环墓,在陕西省兴平县西马嵬坡。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由于近卫军马嵬驿兵变,杨玉环被唐玄宗无奈赐死,草草葬于路旁,于是就上演了唐王室贵族阶级中一幕爱恨交集的情感悲剧,留下了这辔抔黄土,掩埋了千古风流。

墓地为陵园式结构,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冢为砖砌圆形,墓侧立有"杨贵妃之墓"石碑一通。墓周绕以墙垣,并建有园门,门楣题"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园内还有历代名人游陵后的碑刻题咏多处,大多表达了对杨玉环当年含冤而死的同情与惋惜。如唐僖宗李儇的《幸蜀经马嵬诗》写道:

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

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体更罪杨妃。

这里还有林则徐《路经太真墓诗》一首:

六军何事驻征骖,妄为君王死亦甘。

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杨家将镇守处

杨家将镇守处又名杨家城,在陕西省神木县东北20公里处,为唐代设置的麟州故城旧址。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

建城,金皇统八年(公元ll48)被西夏占取。历经五代至宋、金、元、明数朝,皆为军家必争之地,故旋兴旋废,几经变易。宋代文彦博有《红楼诗》曰:

昔年持斧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诗中所指红楼即麟州城楼

古城楼建筑高大宏伟,是西藩榆阳,东距河朔,南卫关中,北摈河套的战斗堡垒。

五代至宋期间,杨业及父亲杨信、兄杨重勋、长子杨延朗、从子杨光世等祖孙数代均镇守此城,以抵御契丹入侵,所以史书称杨业为陕西神木人。其后通俗小说《杨家将》即由此敷演,编写的戏曲、故事均以此为重要背景。现城楼已毁,仅存夯筑城墙残迹。

翠微庄遗址

翠微庄遗址在今五方乡台峪口村附近。为睨时赠光禄卿杨呈秀故居。

杨呈秀是明末清初时华阴一代名儒王弘撰的舅父。杨呈秀自四川罢官回归故里,便于峪口筑园居住。庄园四周山清水秀,春夏之际一片翠绿,故名翠微庄。杨呈秀常邀二三文友,终日留连于山光水色之中,吟诗唱和,淡泊明志,可惜大部分诗稿散失无传,唯存六言诗四首,还是王弘撰从舅父的朋友手中传抄的:

其一:

一带千峰万壑,四时暮霭朝烟。

高树危巢宿鸟,断桥野水平田。

其二:

杂卉参差绕彻,清流回合交门。

两暗平畴翠浪,烟笼旷野孤村。

其三:

深巷花荫犬吠,夕阳柘影牛眠。

摘果家家有圃,灌蔬处处分泉。

其四:

庭唳梳翎素鹤,院横偃盖苍松。

功课蒲团竹几,生涯茶臼药舂。

杨氏山庄遗址

杨氏山庄为杨氏后裔杨端本故宅,其遗址在今夫水镇西南。

杨端本,字函乐,又字树滋,潼关卫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l655)进士,任山东临淄县知县。任职其间,曾以廉明称著,他曾率领当地百姓开凿了历史有名的淄西龙首渠,淄人名其为杨公泉。去职返里后,于先祖杨侃故居夫水驿西筑庄,闭门著书立说。著有《潼水阁诗文》十六卷,康熙二十四年(公元l685)又撰写了《潼关卫志》。在此其间,他还捐资重修了夫水承天观,并立"重修承天观"石碑一通,以记其事。

清文学家山东人王士祯与杨端本同为清顺治年间进士,他在《蜀道驿程记》里记述:"过台头访同年杨树滋故居,树滋昔令临淄,年四十罢官卜筑著书于此,一轩三室,自题日'羲皇以上怀葛之民。'轩前海棠紫荆盛开,真隐者之迈德也。"合阳人王又旦亦为清顺治年间进士,因敬慕杨端本为人,与其过从甚密。曾写有《怀杨树滋山居》诗二首:

其一曰:

驿骑交驰地,幽楼汝最闲。

解官乃白社,避乱得青山。

路入岩花曲。亭深水竹斑。

年前风雨夜。樽酒一开颜。

其二曰:

茅舍连千峰,风林自一家。

睛窗交薜荔,昼户掩桃花。

紫塞调戈急,黄尘战鼓挝。

回看高卧处,初日带烟霞。

清白别墅

清白别墅又称廉访园,其遗址在今华山玉泉院东北,即今荣军疗养院所在地。古志书言其地傍玉泉、背六峰,园内花木掩映,曲水修竹,亭榭楼台,极尽幽雅,有世外桃园之誉。园为清嘉庆年间杨震后裔杨翼武所建。

杨翼武,字燕庭,学生出身,少时家贫无立锥之地,然气度不凡,潜心攻读,精通法家学说,后经人举荐为将军庆谋的参谋,屡建军功。曾随陕甘提督杨遇春剿寇平叛,以功补清水知县,后历任宁夏知府、兰州知府、甘肃茶马道署布政使、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按察使等职。因杨翼武为政期间,恪尽职守,政绩卓著,被华阴志书收录进名臣之列。

清道光九年(公元l829)杨翼武年逾六旬,积劳成疾,归故里养病时,便在玉泉院东、杨氏先祖杨宝宅所在地辟园建馆。为继承先祖杨震清白传家的遗风,便名园为清白别墅。

养病期间,杨翼武常邀请华阴及登山的文化名人在园中吟诗作画。时值关门李榕编纂《华岳志》,杨翼武观其志八卷七篇,图文并茂,考证精详,是自有岳志以来最宏伟的一部,遂出资使其付梓,印行于世,为后人研究华山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故今传世的李榕《华岳志》被称为清白别墅藏本。

杨作舟故居

杨作舟故居在晋公子宫,即今东宫村。现杨作舟八世孙杨树仁居住。其院落位置居东宫村正中,与三官庙跨角为邻。其房舍面阔三间,座北向南,现存有清嘉庆年间(公元l813-1820)所建的上房三间,对面厦房各四间,二门内外的建筑全部拆除。三门门楼镶有青砖雕刻的"清白传家"题匾一方,据传杨震嫡亲裔孙的门楣上都有"清白传家"四字。

杨树仁的母亲杨淑玉,年已耄耋,为华阴知名人士杨天植之后,耳不聋,眼不花,言谈举止多有大家闺秀风范。据她讲,树仁的八世祖杨作舟为清嘉庆年间武举,随总督出关剿匪,屡建奇功,官升至守备。曾寄银给树仁的八世叔祖,要他置办田产,然而树仁的叔祖不行正道,仅用家兄所寄的部分银两筑了此屋,其余都花在了赌场。后杨作舟以目疾归里,其弟欺他双目失明,言此屋用料考究,花费若干,所寄银两,全部用尽。为了骗过兄长,便将杨作舟引到三官庙去摸梁柱。

杨淑玉老人还讲,自这院房屋盖好后至今l80多年问,只在爷爷杨福礼手中揭瓦、亮椽过一次。房脊两头原有青砖雕刻的张嘴鸡一对。据说只有于朝廷有功的人家屋脊上才允许有此种屋饰。一般人家屋脊虽可有鸡饰,但不能张嘴。

屋院前门外原矗有铁旗杆一座,毁于国民党部队。还有古槐一株,古不知年,树围合抱,树冠蔽天,今已无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十八)--------古迹遗址(1)
>>杨氏源流(二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