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段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段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已阅:5153 / 回复:12(楼主)

《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作者:119.119.43.* (2008/12/15 22:11:43)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第 1 楼

据《崂山段氏族谱》记载,段家埠村为宋氏始迁祖于明初洪武末年所立,于崂山洼东北处山下缓埠上占山开基,缘此称村名为“东埠疃”。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始迁祖伯祥随明初迁徙“大军”由小云南迁来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崂山脚下,卜居于依山襟海的登瀛洼内、陡阡口下、黄家河东的一片缓埠上谋生(今崂山玻璃厂址及以北、以东处,当地人现仍沿称此处为“段家地”)。居不久,终因当时此处人烟稀疏、野兽横行、生存环境恶劣,遂举家迁来东埠疃,与宋氏先祖为邻。该村于明朝万历年间编修《即墨县志》之前,就已经更村名为“段家埠”。

  由于历代前辈的艰难创业、辛勤耕耘,加之明初开始长达数百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段姓一族繁衍生息、发展较快。自清初始,段氏陆续成分支迁徙至如现崂山区的戴家埠、沙子口、栲栳岛、南窑、大石村、竹窝、观崂、孙家下庄,李沧区的河北、河南、东北庄、侯家庄、西流庄、郑庄,胶南市的杨家庄、陈家庄、大庄、闫家屋子、郭家河岩,黄岛区的丁家河,荣城市的石岛桃树园、东王门、西王门等地。
  段家埠自明朝初立村至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属山东省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德国、日本侵占时期属胶澳租界区李村区沙子口警察支

署。自1922年12月日本将胶澳租界归还中国至建国前,以村为独立单位先后属胶澳商埠李村区第五分驻所、崂西区、青岛市属沙子口区、崂西

区。
  处于崂山山脉环抱之中的段家埠村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南九水河从村前缓缓流过,从东南注入沙子口湾,河中盛产珍稀味美的仙胎鱼和绒

毛蟹。村周围有许多奇形异状的大石崮,其分布之对称、造型之逼真,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真可谓鬼斧神工,观之者莫不为之倾倒。围绕这

些奇石附会衍生出的一些与之相关的民间小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中流传。如有可预示风雨的“呼雷石”与“云彩石”,有据说能荫佑村民和顺安

居的“饽饽石”与“狗头石”,有传颂着古老爱情传说故事的“蛎爪石”与“元宝纂石”,有正义战胜邪恶传说故事的“渔鼓筒石”与“垛垛

石”,有冬可避寒夏可纳凉能容得下三五十人的“后洞”与“南石屋”,有见证了建国前夕国民党部队将村东山峦上千亩可环抱大树的树林夷

为秃山野岭这段历史的“老雕崮子”等。
    
     那么关健是小云南在哪?我认为有两个说法较为可取。
     一是小云南就在山东。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作者:青岛段 (2008/12/15 22:12:58)   回复此贴
  回复:《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第 2 楼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

  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

  《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

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

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

  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

  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

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作者:青岛段 (2008/12/15 22:13:12)   回复此贴
  回复:《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第 3 楼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分析,山东青岛段氏,其根源是云南,也就是说,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祖先随同明军换防来到山东定居,而这些由云南外来人口居住地就被称作小云南。
    
    第二个说法小云南在今天的山西洪洞

    翻阅《明史》等诸多文献史志,都记载明代初期,有过一次延续了40多年的大规模移民活动,移民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胶东半岛的历史与明初移民息息相关,胶莱河以东广大地区,都留下了移民的足迹

   明初移民的缘由

    明朝初年实施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与元末明初的战乱有关。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89年(1279-1368年),由于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它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元末明初的中原大地,除却战火兵灾,自然灾害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要严重,危害极大的瘟疫也多次暴发流行。总之,元末明初,兵乱、自然灾害旋踵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人口大量流失,十室九空,荒无人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各地官吏纷纷上书,尽言各地荒凉景象,直接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朝政权。为此,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移民垦荒便是重要举措之一。新编《蓬莱县志稿》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


作者:青岛段 (2008/12/15 22:13:26)   回复此贴
  回复:《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第 4 楼

胶东移民来自何方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它讲述的是明朝初年从山西向外移民的一段史实。
  明初,山西与中原地区相比,完全是另一种景象,这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人丁兴旺。原因有二,一是元末察汗帖木儿与其养子扩廓铁木儿(王保保)统治着山西及河北西南部,尽管他们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但同时把农民看作是财富的创造者,实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二是山西四周皆为崇山峻岭,这就长期避免了战乱之祸,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山西、冀南之民因此得以休养生息。这里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人民视为安乐之地,促成中原难民大量拥入。至明初,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一个人烟稠密,土地狭窄的特殊地区。这就是明初从山西向中原移民的原因。

    《明史录》记载:山西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这些地区共辖58县,其中平阳府就辖28县,因此,外迁移民最多。山西外迁移民地如此广泛,为什么在民间几乎一致认为移民来自洪洞县呢?这种传说于史实相符。洪洞县属平阳府,地处山西中南部,交通便利,易聚易散,经济发达,使洪洞县成为山西外迁移民的集散地。据《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有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宇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驻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汉槐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汉槐上的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望去,只能看见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移民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如今大槐树仍在,不过已是汉槐同根孳生的第三代古槐了。

   据有的学者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考证:自洪武6年(1373年)至永乐15年(1417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分赴各地的外迁移民,共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总人数近百万。在这18次移民中,明确记载向山东移民2次,总人数在10万——15万之间。迁入山东的移民,多在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莱州府。莱州于明洪武9年(1376年)升为府,除原辖即墨、莱阳、平度、莱西、海阳等县外,辖境扩大,因此,迁入莱州府辖境的移民,分流到胶东半岛各地。


作者:青岛段 (2008/12/15 22:13:51)   回复此贴
  回复:《青岛段氏源流分析》 第 5 楼

众说纷纭“小云南”

   明初移民的集散地主要是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不争的史实,可是各地姓氏谱书,多记载着其祖先来自“小云南”,移民的后裔言及祖先从那里来,多称“小云南”。为了弄清众说纷纭的“小云南”倒底是指哪里?与大槐树是否有关?福山区政协移民调查组,亲临山西、河南等地实地考察。

   从考察结果来看,小云南之说有三:一说洪洞县,因洪洞县在罗云山之南,当地俗称“小云南”。据《洪洞县志》载:“罗云山,在县西40里,自汾西县迤逦而南,历县境60里”。山西太原以北,带云字的地名山名多达22处,如云川县、云中郡、云内州、云阳郡、云州、云冈等。经过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先民所回忆的移民之源“小云南”,实是古云州之南,山西云中以南,今洪洞、太原以北的广大地区。

   二说“小云南”指河南固始县。宋、元、明时期,当地有一云镇,人们口传“小云南”,又因固始县地处“豫南”人们口头误传为“云南”。

   三说“小云南”是指今云南、贵州交界一个名叫乌撒的地方。《元史地理志》载:“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元祖乌撒部为部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乌撒部、今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明置乌撒卫。”云南、贵州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来自“小云南”的移民却都是汉族。有资料称:其祖先起源于中原一带,为避中原之乱,南迁“小云南”,被称为流民,这些流民在“小云南”度过了漫长的时代,明朝初年又迁回中原。新编《蓬莱县志稿》对此说有记载:“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综上所述,称“小云南”的三个地方,虽均有移民胶东的记载,但移民的数量差别很大。据福山区政协移民调查组统计,明代移民建村124个,除无法考证移民来历的31村,其余93村分别是从全国各地迁来建村的25个,从云南迁来建村的5个,从被称为“小云南”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和河南固始县迁来建村的63个,占有移民来历记载建村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七以上。其中,福山区臧家村就是明初由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始建的村庄之一。如果对烟台各县市区明初移民进行全面调查统计,来自“小云南”移民所占比例不会比福山区少。所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是主流,河南固始县次之,众说纷纭的“小云南”指哪里,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按第二个说法再加上“据《崂山段氏族谱》记载,段家埠村为宋氏始迁祖于明初洪武末年所立,于崂山洼东北处山下缓埠上占山开基,缘此称村名为“东埠疃”。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始迁祖伯祥随明初迁徙“大军”由小云南迁来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崂山脚下,”来分析,山东青岛段氏的根源应当是在山西。


作者:青岛段 (2008/12/15 22:14:0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段氏论坛  执行时间:296.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段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