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圣儒贤仁爱佛高柴 柴文涛 柴道琳 柴文祥 寿星寿圣高柴,出生在齐国泰山南麓,为古代寿星姜太公的18世孙,生而有奇像,大耳大脑大手掌,为孔子弟子72贤之一,享寿128岁,人称寿圣.为官清廉,办案公正,尊老爱幼,品行高尚.由于他的德行崇高,而被佛界尊为仁爱佛,道界尊为寿星,儒界尊为寿圣儒贤.在中国古代,人活70,古来稀,人活百岁,称寿星. 健康长寿是人民百姓的向往,寿圣是儒教中的神,寿星是道教中的神。寿星本为星名,是南极老人星。后世小说、戏曲当其为神仙之名。开始说他主管国运的长短,后尊为主管人间寿夭的神。秦汉时已有寿星祠和老人庙。自东汉起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历代皆列入国家祭典,至明初始罢。近代所奉之寿神形象多为左手持杖,右手捧桃,银发长须,头高额隆,大耳短躯,面目慈祥的老者。 在古代,寿星地位崇高威严。从秦代开始,历任皇帝都曾亲自主持祭祀仪式,而寿星是预兆国运兴衰的帝王之星,他手中的拐杖是一种特权的象征。在汉代拥有这种手杖的老人,不仅获准经营特种商品完全免税,甚至触犯法律也能免予追究。宋代以来寿星又摇身一变,成为人间修炼长寿的成功实践者,。明清以后,寿星渐渐变得和蔼可亲,个性随和,最终修成具有亲和力的世俗神仙。 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几十年一乱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绝好象征。但仅仅是象征还远远不够,古人观天象,占星气,都是有很强的实用功利目的。那么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呢?或许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那就是尊老、孝道。 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他亲自奉献供品,宣读表达敬意的祭文。同时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这件盛事记录在《汉书·礼仪志》中,同时敬奉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是汉明帝的一大创举。 尊老敬老,是善良天性的体现。而汉明帝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尊老美德,无疑是希图笼络人心的政治秀。不仅仅是提倡,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 王杖,也称为鸠杖,因为手杖的顶端是斑鸠鸟的雕像。皇帝赠送鸠杖给老年人,据说因为斑鸠是不噎之鸟,意思可能是祝愿老年人饮食安康,健康长寿。 因为尊老不仅是一种美德,它所派生出的孝道伦理还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孝道的核心是服从父权。在儒家提倡的天地君亲师五伦中,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那么提倡孝道实际上就是褒扬忠臣品格。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旧时民众给老人祝寿过生日,都会张挂一幅寿星画像。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家人齐聚,子孙满堂,品尝美酒佳肴,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场面是表达孝心和亲情的家庭仪式,寿星画像则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符号。 过生日祝寿的风俗起初并不盛行,这或许源于一种质朴的观念: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降生日实际上是母亲的受难日。缅怀父母之恩与为自己祝寿的喜庆气氛很不相合。到明清以后,给老人过生日的风俗才逐渐兴起。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风俗得以兴盛。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这一年乾隆74岁,又喜得五世玄孙,自称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颁诏请天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计六千余人,来紫禁城赴宴,庆祝自己的生日。 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风俗得以兴盛。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这一年乾隆74岁,又喜得五世玄孙,自称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五十年,他颁诏请天下60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计6000余人来紫禁城赴宴,庆祝自己的生日。从清朝以来,给老人做寿过生日蔚然成风,并逐渐形成繁杂的礼仪排场,有些老规矩还一直沿袭到今天。 比如过生日的年岁原则,一般是过整数寿,即四十,五十,六十。但七十以后,又增加很多说法。七十七又称喜寿,因为喜字的简写连笔拆开看就是七七,八十八又称作米寿,也是拆字的说法。百岁以后更是年年都要办,而且要大办特办,这样做是儿女表达孝心,希望藉此带给老人更多幸福感。重视家庭、亲情,敬老爱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寿典礼则是这种美德的延续。 对联:寿圣寿星仁爱佛高柴 笑迎天下事包含人间情,年老当益壮福寿似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