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姓氏企业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柴窑瓷研究 已阅:4463 / 回复:4(楼主)

柴窑瓷研究


柴窑
明代的记述明代早期有《格古要论》、《宣德鼎彝谱》,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主要有《玉芝堂谈荟》、《遵生八笺》、《清秘藏》、《事物绀珠》、《筠轩清BI录》、《五杂俎》、《博物要鉴》、《长物志》、《调燮类编》、《相祖笔记》、《七颂堂小录》、《陶说》、《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等。上述文献,有的记述:“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有的则说:“古窑器以柴、汝为重”,有的则曰:“今之论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
有关柴窑的记述,最早而又最为详备的见于明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这里曹昭关于柴窑的产地、名称、由来以及主要特征的记述,稍后的《宣德鼎彝谱》列出古窑器二十九种,柴窑则列为诸窑之首。
成书于明中晚期的徐庆秋《玉芝堂谈荟》则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稍晚于徐庆秋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则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应该有厚瓷,然而,现在还不能认定.
对柴窑色彩的描述,莫过于乾隆的诗,应该说他是见过柴窑的.恰当确切柴窑枕: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47:10)   回复此贴
  回复:柴窑瓷研究 第 1 楼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
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乾隆丙戌御题(三十一年,1766年)

柴窗如意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
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
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
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乾隆辛丑御题(四十六年,1781年)

柴窑碗:

冶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
镜明低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
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
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实事谐。
乾隆丁未御题(五十二年1787年)
五代柴荣在位不足六年,英年早逝,即为赵宋王朝所取代,时隔一百多年后,河南又烧制出闻名天下的汝瓷。古人在论及古代陶瓷的情况时,往往将五代的柴窑与宋代的官汝瓷并称,这就是古文献中常说的“古窑以柴汝为最重”。
问题是,这闻名世界的柴窑何以会无声的消亡,揭开它的消亡史,就弄清了它的发展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五代时期,邢窑消亡,定窑兴旺,而柴窑出现,这朵中国陶瓷史上的奇葩,与他们有着什么关系.
从这两片看,它们的开片,气泡都与邢定窑相似,我们可以这样说,柴窑是邢定的窑工,集当时制陶的大成发明创造的新品种.
还应该说的是,在唐代的河南,还有一种青瓷,这种青瓷,是钧瓷的前身,也就是钧瓷,胎有两种一种是土黄胎.另一种是白胎,厚青釉,这种青釉,与南方青瓷釉无二,形成了南北方陶瓷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第一次是,我国古代的良渚文化的北移,与仰韶文化的大融合,在黄河两岸的许多遗址中,现在还能找到许多蛛丝马迹,第三次,是明清欣欣向荣的青花瓷.目前在河南许多地方还能找到这样的瓷片,相当珍贵,问题是因为有了它,这些工匠对柴窑的创造才有可能,这样的青瓷,加入玛瑙,玉石,吸收南方青瓷的釉色,才能创造柴窑.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47:38)   回复此贴
  回复:柴窑瓷研究 第 2 楼

五代柴荣在位不足六年,英年早逝,即为赵宋王朝所取代,时隔一百多年后,河南又烧制出闻名天下的汝瓷。古人在论及古代陶瓷的情况时,往往将五代的柴窑与宋代的官汝瓷并称,这就是古文献中常说的“古窑以柴汝为最重”。
问题是,这闻名世界的柴窑何以会无声的消亡,揭开它的消亡史,就弄清了它的发展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五代时期,邢窑消亡,定窑兴旺,而柴窑出现,这朵中国陶瓷史上的奇葩,与他们有着什么关系.
从这两片看,它们的开片,气泡都与邢定窑相似,我们可以这样说,柴窑是邢定的窑工,集当时制陶的大成发明创造的新品种.
还应该说的是,在唐代的河南,还有一种青瓷,这种青瓷,是钧瓷的前身,也就是钧瓷,胎有两种一种是土黄胎.另一种是白胎,厚青釉,这种青釉,与南方青瓷釉无二,形成了南北方陶瓷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第一次是,我国古代的良渚文化的北移,与仰韶文化的大融合,在黄河两岸的许多遗址中,现在还能找到许多蛛丝马迹,第三次,是明清欣欣向荣的青花瓷.目前在河南许多地方还能找到这样的瓷片,相当珍贵,问题是因为有了它,这些工匠对柴窑的创造才有可能,这样的青瓷,加入玛瑙,玉石,吸收南方青瓷的釉色,才能创造柴窑.
应该说它的窑就在河南,随着宋朝的建立,不会对它的存在造成威胁,只有金人的南侵使它的生产受到影响,不得不南迁开封,成为北宋官窑.从这个角度上说,它的窑应该就是邢窑,只有邢窑的消亡与柴窑的兴亡在时间上有接口.还有与柴窑的特征吻合,并且有北宋官窑的承接,形成陶瓷发展的历史链条.问题是在邢窑的遗址中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发现报告,定窑的胎,在某种程度上与柴瓷接近,然而目前也没有这样的报告,在北宋当时比较政治和平的时代,这样的解释,符合当时的发展.
还有的是柴窑的胎是这样一种纯白色的石灰碱胎,在以前的瓷胎中汉绿釉与唐三彩,是这样的胎,唐代的钧瓷也是这样的胎,从瓷器的胎的研究,也许我们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中国的陶瓷文化,有着一种承接与发展关系,一个链条接着一个链条,就是变化,也是一种微变,只不过在柴瓷哪里进行了一种飞跃,恰恰我们又缺乏一种实物证据,使得我们的研究陷入僵局,其实我们只要留心野外考古的发现,运用比较学的研究概念,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我进行许多的研究比较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唐代青瓷在北方的陶土上运用,生产出了唐钧___柴瓷____北宋官窑___汝瓷
钧瓷是这种瓷器发展史上的主线,并且以钧瓷为主线创造了,成就了北宋瓷器的高潮
还应该说的是河南鲁山窑的所谓唐钧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走出这种认识的误区,因为钧瓷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它独特的链条.
柴窑的胎
柴窑的胎是白色的,并且只有白色.厚度2-6毫米,胎簿的是柴,胎厚的应该也是柴.
区别是,胎簿的与釉结合的好,胎厚的结合的不太好.
柴窑的胎是白色的,并且只有白色.厚度2-6毫米,胎簿的是柴,胎厚的应该也是柴.
区别是,胎簿的与釉结合的好,胎厚的结合的不太好.
中华陶瓷,分南北两系,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融合
第一次,良渚文化与仰韶文化
第二次,北宋以后
第三次,明清陶瓷文化
在北方,汉代的绿釉,以红白沙土为胎
隋代发现瓷石
唐代三彩,多以白色的沙土为胎
五代时期,南北方瓷石为胎已经盛行.然而,柴胎仍然是用红白沙土为胎,早期的钧瓷
也仍然是这样的.
直到北宋香灰胎的发现才有所改观.汝瓷的胎,又有所不同.
综观陶瓷史,胎与釉一样,有它的发生发展历史.
柴瓷的胎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链条中,并且自从它消亡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这样的胎来看,柴瓷在北方.早期钧瓷的窑口,可能就是它的生产地.
从文献上看,北地,郑州,不会有错.但是邢州,郑州,偏旁之差,也许有误.
从釉上看,邢定窑口是它的上釉工艺.
柴窑的釉色
那是一种纯净的美,一种纯洁的美.
汝钧之美远不及柴
晴若天,只是对天晴色的一种描述,柴窑的釉色应该有多种,天蓝,豆青,
虾青等,关于这点古人的描述是正确的.
历来釉色仿漆器,柴窑仿的最好,虽然千年这种釉色自然的环境不会破坏.
前不见源,后流于汝,钧,官,且有不少变化.

柴窑的气泡与开片
用肉眼去看,不见开片与气泡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48:06)   回复此贴
  回复:柴窑瓷研究 第 3 楼

柴窑的气泡与开片
用肉眼去看,不见开片与气泡
100倍放大镜下,哪是一种绝对纯粹的美,气泡零若星辰,象夜晚车窗上的雨点,在对面车灯的映照下,闪现出耀眼的光,象春天水塘里才浮出水面的嫩荷,甜静的镶嵌在碧绿的水面上,基本与汝窑同,但是,也有看不到气泡的,100倍放大镜下,是一朵朵冰梅花,冰清玉洁,映衬在蔚蓝色的釉面上,形成一种天然的美.
100倍的放大镜下的开片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我不知古人怎样用"细媚"来描述她,也找不出更确切的比喻,这样吧,你去找一片唐宋时期的定窑瓷片,在100倍的放大镜下就可以看见柴窑开片的影子,区别是柴窑的开片更细,更细.
这样,柴窑的源就有点端倪了___应该是定窑的工匠通过创造的杰作,但是光凭这点还远不够,在唐代的北方,还有一种青瓷,这种青瓷目前我们还没有认可,它应该是河南鲁山附近的,天晴色釉,红陶胎,我暂时给它定位于唐代,还需要专家的认可,更重要的是目前没有找到这种窑口.应该说,以前的瓷器都是它的源

此两片,厚度2-3毫米,一片是天蓝色,另一片的颜色我说不上来,还是专家说吧.
如果没有这些,也许我会省去许多时间,但是它偏偏在河南宋代的废墟中放射着耀眼的光,很小很小,每片不足1平方厘米,终于圆了我的梦想.
柴窑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有完整的器物吗?我希望能在网上看到它的存在,它是我们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管它在任何一个角落.
柴窑的品种不止一种,也许你的收藏柜里就有.但是,柴瓷是很美很美的,首先应该是你认为的美品,不会是低级品,任何低级的仿造与柴瓷无缘,
柴窑瓷是美丽的,这种美丽几百年来一直索绕着人们的心,今天应该说了了我们的心愿,但是还有个人们认可的问题,我想这种认可不会太远.
宁静的夜晚,让我们仰望蔚蓝色的天空,让柴窑的星星重落我们人间,明天该是多么美好!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24 11:48:27)   回复此贴
  回复:柴窑瓷研究 第 4 楼

想见柴窑实物吗..我有.电话13051573006高先生

作者:124.64.20.* (2009/2/8 13:23:4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609.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