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姓氏企业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传说中的柴瓷,,,,,,, 已阅:3930 / 回复:12(楼主)

传说中的柴瓷,,,,,,,2005-12-01 15:52:09  收藏  
缘月清枫
级别:书生

经验值:22

财富值:查看  帮帮采纳数:0
      更多文章  作者博客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色"一谈。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11 14:34:47)   回复此贴
  回复:传说中的柴瓷,,,,,,, 第 1 楼

美过天青工巧处——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关系
   作者:郭强   未分类   2006-6-29
美过天青工巧处
——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关系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北方郑州釉柴窑,是周世宗造瓷器特设的窑。相传当时主管官请瓷器式,周世宗批状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①于是柴窑匠师们按照统治者的要求,烧制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②的瓷器。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之间的关系,即瓷釉工艺技术是按照人们对瓷釉审美需求进行探索的。宋代官、钧窑灿如晚霞、形如流云、变化莫测的窑变釉是否也有宋徽宗御批,按照“夕阳紫翠忽成岚”或“红似朝霞欲上时”的诗意去烧造?不得而知。作为瓷器艺术创作,究竟审美意识在先,还时工艺技术在先,我们姑且不先下结论。但是,首先我们要弄清瓷釉艺术与瓷釉工艺的辩证关系。由上述传说可知,如果只有审美理想(意识),而没有具体可行的工艺技术去实现,审美是空洞的。相反,只有熟练的工艺技术而没有审美意识,就不成其为艺术。宋代瓷釉所展现出的色质之美,无不体现出精湛的技艺,同时又反映出时代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确切地说,瓷釉工艺技术是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而瓷釉艺术表现又给予工艺技术以引导和启迪。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11 14:38:56)   回复此贴
  回复:传说中的柴瓷,,,,,,, 第 2 楼

如果没有宋代陶工熟练地掌握还原气氛及还原与氧化交替转化的操作技术,钧窑瓷器就不可能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艺术效果;没有陶工有意识地控制烧成温度和采用多次素烧、多次施釉工艺,汝窑、官窑、哥窑等瓷器就不可能有釉层丰厚莹润,如美玉般的质感;没有陶工准确而恰当地控制烧成曲线,采用保温、慢速冷却等方法,建窑瓷器就不可能有形色如鹧鸪斑、油滴斑、兔毫纹的自然形象。诚然,如果没有美的发现及审美意识的引导和启迪,宋代瓷釉工艺也不可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技术成就。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在烧制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发现引导或启发陶工们美的联想,于是有意识地“捕捉”这种偶然,使偶然性转变成必然性,把偶然效果变成了必然结果。如瓷器釉面开裂(开片),本来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早在六朝或更早的时期就已出现这种现象。但宋代的陶工却在瓷器釉面开裂上发现了美的韵律,不仅利用这种工艺缺陷,而且更加追求和有意发挥。官窑、哥窑就是在胎料中增加紫金土的含量,加大胎中的铁含量,使胎与釉之间的膨胀系数差距更大,创制出冰裂纹、柳叶纹、鱼子纹、百圾碎等自然天成的纹理;同时还运用色料(墨汁、茶叶汁等)进行着色处理,造成鳝血丝、金丝铁线般的装饰效果。建窑的油滴斑、兔毫纹也是在烧制中偶然出现的效果,但建窑陶工具有的良好艺术素养及敏锐的眼光,使他们迅速“捕捉”这一偶然现象,经过多次反复地实验和探索,把这种偶然转化为必然。北方名釉茶叶末也是一个出于偶然的例子。它是在烧制黑釉瓷时,由于烧成温度低和降温缓慢(北方窑壁厚,降温冷却慢),釉中氧化铁、氧化镁析晶所致。但陶工发现这种釉色恰似古铜器的色泽、锈斑,有意识保留这种效果;总结出这种偶然的烧制工艺,并按照此工艺成功地批量生产。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11 14:39:08)   回复此贴
  回复:传说中的柴瓷,,,,,,, 第 3 楼

此外,不同的瓷釉工艺技术所形成的艺术效果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同。如同样为青瓷,钧窑采用高硅低铝质制釉原料加入少量含有五氧化二磷的草木灰或骨灰,使釉除具有高温粘稠度大,而且具有能使釉产生液——液分相的特点;同时又采用强还原的烧制技术,使釉呈现蓝天的色彩和蛋白石般的乳光效果。南宋官窑采用石灰釉或石灰碱釉,利用多次施釉方法获得丰厚的釉层;并主要通过采用低温烧成(正烧温度下限)的技术,使釉内钙长石产生析晶、出现大量气泡及残留的未熔石英颗粒,造成釉质如玉般的效果。同是“油滴”,建窑采用富含铁氧化物粘度大的釉料,施釉较厚;利用釉中铁氧化物在烧成一定温度下结晶,获得犹如黑夜空中无数银星闪烁的艺术效果。而吉州窑则采用两种釉料,通过点滴的施釉工艺获得釉面“油滴”斑驳的艺术效果。同样,建窑的“兔毫”是一种釉料在高温中流动析晶获得的;吉州窑的“兔毫”是两种釉料在高温中“调配”出来的。

从此可见,瓷釉之美体现在瓷釉艺术审美与瓷釉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上。瓷釉艺术与瓷釉工艺(技术)是一个整体,犹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一样,不可分割,也不分主次,谁也离不开谁。前文谈到,瓷釉工艺为瓷釉艺术表现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样,瓷釉艺术表现及审美需求又引导和启发陶工们对工艺技术进行探索和提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瓷釉技术不能等同于瓷釉艺术,艺术与技术(技艺)之间是有区别的,不仅属性不同,其目的和存在方式也不同,把艺术混为技术,或把技术混为艺术,无疑是把目的和手段、过程与终极价值的位置给颠倒了。这方面的例子在瓷器上也有表现。例如,清代是中国制瓷工艺技术集大成的时代,几乎包罗了历代名窑的制瓷工艺技术,而且不惜工本的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出现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特别是在象生瓷的制作上,这种倾向尤为突出。清人朱琰《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几乎仿制各种手工艺品:“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壁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甸、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③这些仿制品(象生瓷)在造型与色泽上都与原物十分相像,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这固然反映出制瓷技术的高超,但是在其艺术品位及反映出的审美情趣是低下的,失掉了陶瓷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是不足取的。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11 14:39:21)   回复此贴
  回复:传说中的柴瓷,,,,,,, 第 4 楼

李政道博士说:“艺术与科学事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④这个形象的比喻用于说明瓷釉艺术与瓷釉工艺的关系也是非常恰当的。在这里,我们不再借用周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并稍加改动为“美过天青云工巧处”,则是对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关系的最好注脚。


注释:

①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第436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② 引自《景德镇陶录》,《古瓷鉴定指南》二编第3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③ 引自朱琰著、傅振伦译注《“陶说”译注》第5页,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④ 引自《装饰》1996年第4期第4页。

刊登:《艺术设计》2000年第2期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11 14:39:34)   回复此贴
  回复:传说中的柴瓷,,,,,,, 第 5 楼

中国钧瓷
  市场价 : ¥498.00
普通会员 : ¥448.20
1-3星会员: ¥438.24
4-5星会员: ¥423.30
校园特惠价 : ¥423.30    (马上了解)
加入教材预订单 new   (50天教材预留服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选择购买数量(更多数量请在购物车中修改)购买 团购 收藏600城市快递上门 Pub购书卡¥
【评 价】  (共 0 条) 参与评论
【出 版 社】 河南科技出版社     【书 号】 7534930847  
【出版日期】 2005 年5月 【开 本】 大16开     【版 次】1-1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1/11 14:41:4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4,468.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