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山景区位于盂县孙家庄镇境内,南距县城5公里,有3条公路可达,其中大吉村至水神山旅游专用线为油路,交通十分便利。
水神山由形似“山”字的三个山头组成,中峰海拔1091米,东西两峰环抱主峰。境内松柏拱翠,灌木葳蕤,林木覆盖面积600多亩,占景区面积96%。四时风景秀丽,尤以春季林海花浪和深秋的霜染红叶为最,是理想的观赏旅游佳境;林木掩映之中,依山傍壁而筑的烈女祠亭台楼阁,于峰峦叠嶂、云雾山岚中忽隐忽现,变幻如海市蜃楼;彩塑壁画,形神兼备,演绎着那一段凄婉的历史悲剧;仇犹耸翠的古松,更述说着两千五百年前那催人泪下的春秋悲风。
四方游客,春到水神山,健步跨入自然的怀抱,即会成为林海花浪中的画中人;夏到水神山,伸手摸一颗“劳儿泉”中圆润如玉的卵石,便可体验浓郁的天伦亲情;秋到水神山,融入层林尽染的云蒸霞蔚之中,则会飘飘然如仙子临凡;冬到水神山,望满山银装素裹,又会胸生圣洁的情愫。展读历史长卷,更会引发思古之幽情。
第一节 秀丽风光
林海花浪 近人诗云:“春绿夏翠染秋红,冬雪洁白换乾坤。一帘风景一帘画,半山花草半山松。百鸟展示千般态,三季花香四季青。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诗中描绘的水神山胜景令人神往。
水神山森林茂密,古柏苍松,亭亭如盖,最大一棵古柏,树冠可覆盖半亩方圆;槐榆楸杨,桃杏梨枣,覆山成林;黄栌、木槿、棘丛,郁郁葱葱。林木掩映之中,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如火如荼,白的玉洁冰清;绿草丛中,兰花、黄莲、山丹丹,一簇簇,一丛丛,竞相升起一个个花骨朵,鲜嫩嫩,油亮亮,馥郁郁,春风一拂,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游人穿花拂柳而行,宛如画中仙子;吸一口芬芳馥郁的香气,仿佛五脏六腑都被净化了似的。春夏之交的四月初四,万千游人在林海花浪中穿行,俊男靓女,红衫翠袖,裙裾飘飘,人面桃花相映红,花衬人美,人饰画景。
每当春夏农历三五晴夜来临,一幅月光山色、林海花浪的美丽画卷便会徐徐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刚刚出浴的圆月轻捷地飞向天空,慧光朗照,光华四射,温柔地给大地罩上了一层透亮的彩纱。青烟一般的月华缓缓泻下来,仿佛撒下了无数馥郁清冽的芳香,飘拂在静谧的夜空里,摇曳在幽僻的山谷里。微风吹过,万木摆动,掀起层层浪花。清脆的蛐蛐声此起彼伏,荡漾在迷蒙的山色里,使寂寥的夜色更加深邃、悠长。这时,人们胸中自会荡起丝丝柔情,苏学士那脍炙人口的名句也会脱口而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神山红叶 金秋时节,水神山展开了迷人的秋色山水长卷。秋霜是一位神奇的画师,刷刷几笔,就将三山的底色涂成艳红,灿若云霞,蒸若烈焰。绿过了一春一夏之后,三山一改容颜,满山遍野的黄栌,黄便黄得耀眼,红便红得夺目。微风拂过,千枝万叶熠熠闪亮。
沿林间小路蜿蜒而上,听松涛阵阵,闻流泉淙淙,鸟鸣雀啭,石秀花香。不知不觉间,便坠入一片殷红的霞光里。一株株茁壮挺拔的黄栌,像一把把撑开的红伞,树是红的,叶是红的,斑驳的树影是红的,连游人的笑脸,也被映红。树树红叶,犹如朵朵红云,萦绕在前后左右。撷一片红叶在手,更觉其艳丽动人。那叶子,圆润光亮,红得实在,红得自然,令人爱不释手。
秋之于水神山,没有萧索,没有枯萎,没有凋零,没有颓败。那郁集了春的艳阳、夏的甘霖的火红的生命,迸发出全部的力量,展示夕阳般的红,展示云霞般的彩,展示炉火般的暖。
一千多个寒来暑往,那用青春泪水灌注的淙淙清泉,那用奔流的热血游涧的萋萋芳草,那用生命之火点燃的满山红叶,在顽强地述说一件往事,这霞重色愈的红叶,是那位刚烈女子的精魂所化。她要用最鲜艳的色彩装点锦绣江山,去展示如火如荼的年代。
第二节 烈女神祠
烈女祠位于水神山北峰轴腹之中,整个建筑由低向高,依山傍壁而筑,曲差有致,高低错落,虚实相交,宛如嵌缀于深山幽谷中的一颗明珠。若伫立山麓仰视,那些古貌苍然的亭台楼阁忽隐忽现于峰峦迭嶂、云雾缭绕之中,变幻无常,危绝雄奇,煞是壮观。沿着蜿蜒石径穿山门,过牌坊,上跨81级台阶方可登临。
祠庙坐北向西,高低层叠,沿中轴线成一组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其整体布局由四所殿院组成。下院名曰“灵官殿”,虽不甚宽阔,却雍容典雅,玲珑别致。上院为造型古朴的钟鼓楼和过庭,庭内塑有马童和马之立像,马童腰阔体壮,扬鞭催征,骏骥昂首长嘶,四蹄生风,跃跃欲腾,形象逼真。东西庑各置配殿3间。院内松柏参天,披青滴翠,分外幽雅清平。院北为烈女祠正殿,东北附僧院。正殿横跨3间,系单檐5脊顶,斗拱形制多样,雄浑古朴,飞檐翼出,举折和缓,整个梁架卯榫严实,构造稳固,琉璃邸尾和脊刹都很精致,使整个殿宇显得雄伟壮丽。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颇具宫延建筑之色彩。龛内正中塑有圣母像一尊,身高1.5米,慈眉善目,神采奕奕,盘膝端坐于莲台之上。宫娥、侍女之塑像,陪侍两旁,或手托玉盘,或肩搭香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东西两侧壁面彩绘着山水人物、云龙花凤,风度翩翩,栩栩如生。塑工之细腻,绘艺之精湛,笔力之流畅,色泽之鲜明,令人赞叹不绝。殿东有僧院3间,飞阁轩举,青峰环绕,险峻绝伦。抱泉楼(亦称梳洗楼)建在正殿西侧,楼前石缝中有枣树一株,老根突起,躯杆盘虬,传说即为柴花公主自缢之处。楼下有泉,水深二尺余,名曰“捞儿泉”。抱泉楼以此得名。泉水碧绿如兰,终年不涸。无子嗣者,便来这里捞取卵石,祈求圣母显灵,恩赐儿女。楼上建有凉亭,专供游人休憩、品茶之用,楼内四壁满目皆是精美的壁画。楼底石壁上镌刻着“向前有别境,转步登云梯”10个笔力苍劲的大字。殿之西山腰有一石洞,名曰“修真洞”,洞内溶岩缤纷,怪石嶙峋。依洞建有两座小庙,有泥塑数身,俊逸传神,别有风韵。
此座祠庙始建年代久远,据现存元盂州刺史程明德游山诗文碑推测,祠庙之创建可能早在北宋时期。现存建筑多为明代所造,清代历朝均有修葺和增建。祠庙内碑碣如林,大多为明、清两代所立。
水神山烈女祠古迹悠久,风光如画,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旅游价值,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水神山西行,沿半山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路可攀登上海拔1234.6米的仇犹高峰。仇犹山俗称高神山。
高神山雄伟挺拔,巍峨耸峙。登顶远眺,田野如坪,河流如带。峰东侧,高耸着几十株古松,主杆有合抱之围,枝繁叶茂,冠盖葱茏。最高者18米。树龄在500年以上。
古松饱经沧桑,历数百年风霜雨雪,仍青翠如染,显示了古松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山上土层薄,多数古松扎根于石 之中,虬根紧紧抱住山峦,朝吸晨露,暮沾夜气,顽强地伸枝展叶,其精神给人以很多感触。
古松形态各异,如凤舞,如鹤翔,如龙飞,如马奔。造化神工,赋予古松各种灵异。
坐松风十里,布棋局尺余,两阵对垒,或惊或喜,亦苦亦乐,鏖战半日,其惬意当如神仙。
夏日游山,骄阳似火。当你脱下遮阳帽正要扇风取凉之际,或许一阵山风会吹来山岗雾气,渐聚渐浓。刹那间,电闪雷鸣,金蛇狂舞,大雨倾盆而下。你不用着急,你可以安步当车登临设在山中的电视差转台建筑,上三楼,推窗瞭望雨中胜景:
巉岩巨石、林木花草被骤雨冲刷得更加爽目,山溪淙淙而下,古松张开巨臂,享受着雨露的滋泽。乌云随风而过,东边日出西边雨,阳光普射之中,雨滴像串串珍珠。抬眼望,赤橙黄绿青兰紫,一条彩练当空舞。雨过天清太阳红。当你倾听山涧潺潺的流水,饱览洗涤一新的山川秀色,深深嗅一口甜丝丝的山岗雾气,庆幸大自然赐予你最好的礼物之时,请不要忘记那2500年前发生在仇山脚下那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登临高神山,或览仇犹佳境,或拜谒仇犹君庙,写下了诸多的名篇佳作。明洪熙元年(1425),时任巡按山西的御史张政,专程登上高神山顶拜祭仇犹国君,写下了《吊仇犹庙》的长诗,后被收入明成化版《山西通志》。其诗云:
截彼仇犹山,爰在盂城北。
嗟彼盂县城,旧是仇犹国。
伊昔春秋扰扰时,蛇吞虎噬争雄雌。
蕞(er)小国居山中,保民自守夫何施。
那堪智氏生残酷,设诈埋奸暗藏毒。
熔金铸出钟万钧,托好要盟弄机轴。
仇犹国君无所思,赤章虽谏将安之?
属斤山伐木平戏险,开通大道迎钟归。
迎钟归来挂高阁,将谓千年镇城郭。
岂知钟声未曾响,平地风波当时作。
西望黄灵头,南望乌沙村。
旌旗飞烨烨,军马来纷纷。
国小城荒素无备,万虑千思亦何计。
不如遁入北山间,免此生灵血污地。
国君一去不复回,遑遑百姓相悲衷。
我民虽为智氏有,我君之德能忘哉?
入我北山间,收我国君骨。
立庙北山巅,报我国君德。
国君虽死灵不死,国君虽亡祠可祀。
山因国君山有名,国君依山亦宁止。
吁嗟乎!智氏肆毒其何辜?
焉知仇国之君骨未冷,尔头已作盛酒壶。
吁嗟乎!智氏头颅已涂漆。
豫让桥边空涕泣,何如仇犹国君遗爱在。
斯民万古千秋长庙食,万古千秋长庙食。
清盂县人武全文(曾官至山东布政使司参议)题咏仇犹山诗有5首,其中1首云:
万古峦烟霁素秋,岩绕直北镇山留。
阴崖洞迥龙蛇蛰,绝嶂岩穿日月游。
问爽晴霄凌石艾,披襟浩气笼仇犹。
眼前培楼皆堪笑,独立高峰最上头。
第一节 纪事
烈女纪事
相传烈女者姓柴名花,为后周(951——960)世宗柴荣之女,故史书、碑记中多书为柴花公主。柴花公主在“陈桥兵变,宋代周禅”之际,曾遁迹于水神头山中,后在枣树下自经身亡。
明嘉靖版《盂县志·女德》中载:“柴氏,相传柴世宗女。禀性贞烈,不欲适人,潜入县北七里原仇山少东,涕泣良久,渴而思水,扣地求之,泉随涌出,饮毕,自经于树下。”明万历版《太原府志·山川》中亦云:“水神山,在盂县东北十里。相传昔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潜于是山树下涕泣,渴而思水,扣地得泉,饮毕,自缢于树。”此志的“贞烈”篇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明天启六年(1626)孟夏《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中则云:“圣母姓柴氏,盖后周世宗之女。矢志修行,誓不适人,遂寄迹于此,因以超凡。”清乾隆二十八年(1773)孟冬《新建月台石阶并改建石阶牌坊重修山门碑记》中还云:“夫当陈桥之变也,韩通而外,举朝莫不俯首听命,惟圣母以后周之贵主,值未字之髫年,偏以矢死靡他者,从容尽节于此山,非甚贞烈,孰能若是?”
从上述记载中看,对烈女尽节之因有三种不尽相同的说法:其一属性格乖异,不肯嫁人为妻,故云“禀性贞烈,不欲适人”;其二是看破红尘,皈依释教焚修,故曰“矢志修行,因以超凡”;其三因家破国亡,断然尽节报国,故谓“陈桥之变,偏以矢死”。此三种说法,皆采自民间传说而书,当难免有遗缺或修饰之处。联系当时“宋代周禅”的时事及柴花公主身世,第三说应符合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