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题: 齐国姜氏后裔考略 |
已阅:6734 / 回复:13(楼主) |
齐国姜氏后裔考略 发布时间: 2007-11-16 13:11:40 来源于:网络整理 山东淄博临淄 [摘要]齐国姜氏是先秦封国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姓族,也是中国古代许多姓氏的源起所在,其后裔中不乏著名人物,因此,对齐姜氏后裔姓氏来源、分布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论述和考证,有利于我们对齐国姜氏源流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齐国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考察。 齐国姜氏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翦商兴周的姜太公。太公,姓姜,吕氏,名尚,字牙,周文王号其为太公望,周武王尊其为师尚父,故历史上的姜太公有许多称号,这些众多的称号后来也成为姜太公部分后裔的姓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出自传说中的炎帝,因居姜水生而以姜为姓。炎帝裔孙伯夷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唐尧的四岳官。夏商以来,姜姓子孙分封于齐、吕、申、许、甫等国,因此,从姜姓中很早就出现以封地为氏的姜姓后裔。在先秦,中国人取姓氏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发展时期,一姓之下,还有许多氏,姓与氏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所谓“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姓氏观念逐步趋于稳定和固定,姓与氏也逐步合二为一,同一姓氏的人们大多出自同一个祖先。在齐国姜氏的后裔中,先秦时期,姓氏众多,许多是只见姓氏不见人物;秦汉以后,姜氏后裔中的姓氏数量虽然减少,但趋于稳定,许多姓氏一脉传承,人物众多,事迹也较清晰,能够反映出姜氏后裔发展的脉络。
|
|
作者:61.52.116.* (2008/4/27 7:30:48) |
回复此贴 |
|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为巩固新生的政权,确保周王的天子和大宗地位,西周初年,统治者进行了分封,将周王宗室亲属子弟和功劳卓著的人物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国的国君。作为西周开国第一功臣的姜太公被封为齐国的国君,从此,姜氏子孙便以齐国为中心开始繁衍发展起来。古人取姓氏的方式多种多样,“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1]姜氏后裔也不例外,从掌握的材料统计,属齐国姜氏后裔的姓氏多达104个,对于史籍中称以某齐大夫食邑、字等为氏的,但无法证明是姜齐大夫或是田齐大夫的,本文不列入考证范围。我们针对这104个姓氏的取姓氏方式的不同,大致划分了11种方式,但这种划分并非十分地严格,譬如以地、邑、国为姓氏方式的界限有时就很难说清。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所讨论的是齐国姜氏后裔,准确说就是姜太公的后裔,那些与姜太公同姓、同族的非姜太公后裔的则不属本文考证的范围。下面我们就以齐国姜氏后裔取姓方式的不同对姜氏后裔的情况加以论述和考证。 1.以居住地为姓氏。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应该是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那时中国历史尚无进入阶级社会,人们取姓的方式也很简单,因此以居住地为姓氏的方式应该是中国人取姓氏的最早方式之一。姜太公的姜姓就是其先族因居姜水而得姓的。 姜氏。其姓氏起源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姜太公封齐国后,其子孙中有以姜为氏的。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姜氏子孙便四处分散。秦汉时期,统治阶级为强本抑末,防止东方大族的东山再起,不断将齐、楚等地的大族迁往关中,齐地迁出的主要是田氏,其中包托部分姜氏。姜氏中一支定居在了今甘肃天水一带,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自天水姜氏,其孙姜明为后魏兖州刺史,姜明曾孙姜属是唐高宗时的宰相。 谷氏。据刘斌、徐树梓《姜太公本传》称,出于姜姓。齐公子尾有孙封于夹谷,其后人便以谷为氏。 浦氏。《姜太公本传》称,姜太公后裔有一支曾奔晋居于浦地,其后裔便以浦为氏。 佘氏。据范又琪编著的《百家姓姓氏起源》云,春秋时,齐国有一地名叫佘丘,作为无父的宗室子弟的居住地,后便有以佘为氏的。 左丘氏。《通志.氏族略》云:“《论语》之左丘明,居于左丘,以地为氏。”与齐为同族。《元和姓纂》云:“齐国临淄县有左丘。” 福氏。《百家姓姓氏起源》谓,齐国公族大夫子丹,封地在福,人称福子丹,其后人以地为氏。 |
|
作者:61.52.116.* (2008/4/27 7:31:08) |
回复此贴 |
|
2. 以食邑为姓氏。以食邑为姓氏是齐国姜氏后裔中取姓氏比较多的一种方式。 崔氏。崔氏是齐国姜氏后裔中在中古历史上最有影响也是最大的一支后裔。《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齐丁公人及嫡子季子,逊国叔乙,食采于崔(今山东章丘一带),遂以为氏。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生杼,为齐正卿,谥武子。”崔杼有三子,其一子子明因齐国内乱奔鲁国,生崔良。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崔业、崔仲牟。崔业,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自此,崔氏有清河、博陵之分。在历史上,清河崔氏的社会地位高于博陵崔氏,北魏分定姓族时,清河崔氏为第一甲门,博陵崔氏为次甲门。北齐的“崔每以籍地自矜,谓卢元明曰:‘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博陵)崔暹闻而衔之。”[2]清河崔氏有大房、小房、郑州、许州鄢陵、青州之分;博陵崔氏亦有大、二、三房等之分,由此可见崔氏家族之庞大。整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崔氏位居北方士族之首。两汉时崔氏名人有崔烈、崔骃、崔寔,魏晋时期有崔林、崔琰、崔洪,北朝有崔宏、崔浩父子,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是无崔不成史书。唐朝有27位崔氏为宰相,其余为节度使、州刺史、郡守、县令者不可胜数。唐初编的《氏族志》仍将崔氏列为第一,引起唐太宗的不满,遂以崔氏为第三等。唐朝为打击士族势力,曾明令禁止达观贵人与山东士族联姻,但朝中重臣仍纷纷与山东土族崔、卢、李、郑等为婚姻,因为山东士族所培植的社会地位和风尚是其它任何家族和显贵不能比拟的。宋朝时仍有崔氏出任宰相之职,只是五代以后,士族地主彻底衰落下去,那种由几个大族控制朝政的局面不复存在,崔氏的姓氏地位也日益变的普通了。 卢氏。卢氏是齐国姜氏后裔中仅次于崔氏的大姓。魏晋至隋唐时期,北方大族有崔、卢、李、郑之说,卢列第二。《元和姓纂》云:“卢,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卢邑在今天山东长清县一带。后来,卢氏的一支迁居到了范阳(今北京与河北接壤一带,治所在水豕县)并发展起来,故历史上的卢氏是以范阳卢氏而闻名的。范阳卢氏著名的起家人物当属东汉末的卢植,卢植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文能通古今学,教授弟子,武以镇压黄巾起义而出名,被授北中郎将,“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3]曹操曾拜谒卢植墓,甚是恭敬。其子卢毓为曹魏吏部尚书、司隶校尉,作考课法,荐贤举才,十分有为。毓子卢钦为西晋尚书仆射,以清俭著名,毓后人一支过江,有名东晋。北魏一朝是卢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宗繁族茂,官宦不绝。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记载的范阳卢氏人物达100多人。唐朝,卢氏有9人出任宰相,18人为节度使,为它官者众多。唐朝著名诗人卢照邻、卢纶即是范阳卢氏。在北方,卢氏与崔氏相互婚姻,互为依托,相得益彰。与崔氏一样,五代以后,卢氏也成为普通姓氏了。 |
|
作者:61.52.116.* (2008/4/27 7:31:29) |
回复此贴 |
|
丘氏。《元和姓纂》云:“齐太公封于营丘,子孙以地为姓,世据扶风。”西汉平帝时,丘俊持节安抚江淮,王莽篡位后,便留江左,居吴兴乌程,以后,丘氏在江南发展起来,并扩展到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南齐丘灵鞠吴兴(今浙江吴兴)人,祖父丘系,官秘书监。丘灵鞠,好学善文,颇负才气,但不乐事武职,在被授骁骑将军一职时,他气愤地说:“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其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途辙,死有余罪。”[4]灵鞠的祖先本是齐地人,到南齐时,自以为是江南人了,认为北方大族南下是顾荣的罪责,真可谓时过境迁了。元朝丘氏中最有名者为道教全真派领袖丘处机(今山东栖霞人),他曾应成吉思汗之召,到过中亚等地,被尊为神仙,着有《长春真人西游记》等。据1999年第3期《管子学刊》于洪亮等人的文章《太公馆里话太公》载“目前,台湾地区的丘氏宗亲约有30多万人口,东南亚一代丘氏后裔约有200万。”北魏孝文帝改革,曾将大批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丘敦氏改为丘氏,与姜太公后裔中的丘氏不同。 井氏。姜太公后裔中有大夫奔虞,食采邑于井地,其后人因以为氏。东汉有扶风(今陕西扶风)人井丹,通五经,善谈论,性清高,不为富贵所动。 饶氏。《姜太公本传》称,出自姜姓。齐国有大夫食采邑于饶,其后人因以为氏。 盖氏。《姜太公本传》称,出自姜姓。齐国有大夫食采邑于盖,其后人因以为氏。西汉有魏郡(今河北、河南交界一带)人盖宽饶,太中大夫,为人刚直,志在奉公。 隰氏。《通志.氏族略三》云:“隰氏,齐庄公子廖,事桓公封于隰阴,为大夫,以为氏。” 棠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齐大夫棠公食采棠邑,其子无咎,随母适崔武子,以棠为氏。” 檀氏。《通志.氏族略三》云:“檀氏,齐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为氏。”檀氏著名人物有南朝刘宋人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与北魏军战,夜唱筹量沙,退却魏军,雄名大振,进位司空。然被宋文帝疑心收斩,道济临死前说:“乃坏汝万里长城。”道济死,北魏士气大振,自是频频南侵。宋文帝悔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5] 查氏。《姜太公本传》称,出自姜姓。齐顷公有子食采于楂邑,其后人因以为氏,去木为查。 移氏。《风俗通》云:“齐公子雍,食采于移,其后氏焉。” 即氏。《元和姓纂》云:“即氏,其先食采即墨,因以为氏。”与齐同族。楚、鲁皆有氏,但三者不同源。 |
|
作者:61.52.116.* (2008/4/27 7:31:48) |
回复此贴 |
|
邴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齐大夫食采于邴,以邑为氏。春秋时有邴蜀欠、邴夏、邴师、邴意。兹其族仕晋者曰邴豫、邴师。仕鲁者有邴泄。”西汉有鲁国人丙吉,廷尉右监,为人善良,早年保护宣帝有功,官至丞相。临终前,汉宣帝问以后事,丙吉推荐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居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6]子孙继其爵位,至王莽时乃绝。丙同邴。三国曹魏人邴原,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少有操尚,好学,知名当世,为曹操所重,官至五官将长史,与管仲后裔管宁友善。 闾邱氏。《通志.氏族略三》云:“闾邱本邾地,为齐所并。往时闾邱氏食邑于此,故以名氏。”齐桓公时有闾邱先生,唐有宿松道土闾邱方远,宋有闾邱宾用。 虞邱氏。《路史.国名纪二》谓“齐采邑”,与齐为同族。 佘丘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齐公族,食采佘丘,因氏焉。汉有侍御史佘丘炳。又隐士佘丘灵,居西河。”佘丘氏与佘氏应是同源。 梁丘氏。《路史.国名纪二》谓“齐采邑”,与齐同族。齐景公大夫名曰梁邱据。汉少府梁邱贺,子临,官亦少府。 大陆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齐太公后,食邑陆乡,因为大陆氏。谨按《左传》,齐大夫东郭贾,字子方,食邑大陆,号大陆子方,因氏焉。” 于陵氏。齐顷公之后有食邑于于陵者,因以为氏。丁若氏。《风俗通》云:“齐丁公子懿伯,食采于若,因氏焉。”晋有遂兴令丁若某,字坚固。 高堂氏。《元和姓纂》云:“高堂氏,齐卿高敬仲(?,食采于高堂,因氏焉。”高堂氏与卢氏源同。三国曹魏时有泰山人高堂隆,官至光禄勋,对朝廷忠心耿耿,当魏明帝闻听高堂隆死讯时,叹息曰:“天下欲成吾事,高堂生舍我亡也。”[7]其子高堂琛继爵位。 訾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齐大夫,食邑于纪之訾城,北海都昌县西訾城是也,后人因以为氏。” |
|
作者:61.52.116.* (2008/4/27 7:32:07) |
回复此贴 |
|
3. 以父字为姓氏。也就是以其先族和父辈的名和字为姓氏。这也是齐国姜氏后裔中取姓比较多的一种方式。 高氏。高氏是大姓,但其源出并不相同,其中一支出自姜太公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其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威公命人奚以王父字为氏,食采于卢。谥曰敬仲,世为上卿。”而《广韵》云:“高,又姓,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氏焉。出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郡望。”认为高氏是以食邑为姓氏。不论那种说法,高傒是卢氏、高堂氏、高氏的先族是毫无疑问的了。高傒后裔又奔燕、楚等地,以渤海(今河北深州一带)高氏有名。渤海高氏的代表人物,北朝是高欢父子。高欢,渤海(今河北景县、吴桥一带)人,其祖犯法,发配至边郡怀朔镇,世居北边,俗同鲜卑,北魏末年,高欢立孝静帝,是为东魏(534-550),执东魏大权,其子高洋废东魏帝,自立为帝,建立北齐(550-577),高氏势力迅速发展起来,隋朝高,亦渤海人,任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先后推荐苏威、贺若弼、韩擒虎等人为将相,实行输籍法。灭陈时,任元帅长史,主持军事,后被暴君隋炀帝诛杀,史家称其:“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至升平,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8]唐朝高士廉,亦渤海人,北齐清河王岳之孙,与高欢同族,父隋洮州刺吏。士廉官至司空,封申国公,其家三世任尚书右仆射,治蜀有佳绩,曾编《氏族志》,将山东氏族列为第一,引起唐太宗的不满,逝时,太宗为之流涕不已。 柴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齐卿高恭仲傒,裔孙柴,字子羔,为孔子弟子,后世以柴为氏。”柴氏后裔中最有名者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柴荣,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其姊适后周太祖郭威为圣穆皇后,郭威收荣为养子,954年,柴荣即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收复并夺取了大片土地,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位6年,史家评曰:“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男,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9]唐朝人柴绍,夫妻佐高祖义师有功,封大将军,谯国公,尚平阳公主,子右屯卫将军哲威。 栾氏。《左传》云:“栾氏,齐惠公子,公子栾坚之后。”以父字为氏。 骆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后以字氏。”骆统,会稽(今江浙交界一带)人,少有志向,其治国策略多为孙权采纳,官至便将军,封新阳亭侯。唐有文人骆宾王,其《讨武明空檄》十分有名。后魏他骆伏氏改为骆氏则源出不同。 国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姜姓。齐公族以王父字为氏。”三国曹魏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国渊,师事大经学家郑玄,后主管屯田事务,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劝乐业,官至太仆,居列卿位,然布衣蔬食,以恭俭自守。[10] |
|
作者:61.52.116.* (2008/4/27 7:32:25) |
回复此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