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衡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衡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衡氏的七大渊源(二) 已阅:1999 / 回复:0(楼主)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楅衡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楅衡使,简称衡使,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就是在进行重大的祭祀、典礼等活动中,牵奉掌控牺牲的小吏,装饰牛、鹿、猪等牲畜并使其不得乱跑。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触也。”
在楅衡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衡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衡氏为典型的皇家专用姓氏,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旦之子姬伯禽的后代公子衡,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姬旦)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一带)。
后由于周武王病逝得早,继位的周成王姬诵年仅十二岁,因此周公旦留在都城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畔),与另一个弟弟召公奭一起辅佐周成王。由于无暇顾及封地,便派长子姬伯禽去掌管鲁地,姬伯禽在鲁地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建立了鲁国,其后代世为鲁国之君。
在姬伯禽的后代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公子衡,为鲁成公姬黑肱之子。
在周定王姬瑜十八年(鲁成公二年,楚共王熊审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亲率楚国大军讨伐齐国,随后攻击鲁国。鲁成公无力抵抗,遂派孟孙为使臣,用上百名各行业先进的技工行贿楚共王,而楚国当时正缺少这些技术工匠,楚共王遂答应以鲁公子衡为人质,并与鲁国结盟,遂退兵而还。
这在史籍《春秋•成公二年》中有记载:“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使臧孙往,辞曰:‘楚远而久,固将退矣。无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纴,皆百人,并公子衡为质,以请盟。楚人许平。”
在公子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衡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三国时期河北袁绍一族,属于避难改以地名为氏。
袁绍,公元153~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今河南周口)。袁绍出身名门大族,远祖即为西周时期陈国开国君主陈胡满之裔孙陈诸(字伯爰)的后裔,自其曾祖父袁京起,四代中有五人曾位居东汉王朝的三公之爵。袁绍为人豪爽,自少年时期起就折节下士,后任司隶校尉,知名当世。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逝世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杀当朝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朝内监宦。后董卓专权,袁绍与之政见不合,遂逃奔冀州,董卓则遥拜其为渤海郡太守。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地区的州、郡牧守们联合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联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乘机夺取冀州牧韩馥的地盘(今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南部即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河南东北部即殷墟安阳,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自领冀州牧,此后又相继夺得青州(今山东半岛中部)、并州(今山西太原地区,包括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之地,形成了袁家势力。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出兵消灭了幽州公孙瓒,吞并了幽州之地(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半岛西北部),至此,袁家势力已占据了整个黄河下游的四个州,领兵多达六十余万,号称百万雄师,成为当时最大的区域割据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意欲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当时,监军沮授、谋士田丰皆劝其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据守黄河,以逸待劳,并派遣精骑不断骚扰曹军,俾不出三年即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狂傲将领则主张迅速决战。袁绍则采纳了后者的意见。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发布讨曹檄文,率十万大军进军黎阳。在当年,即与曹操所部决战于官渡(今河南许昌)。曹操率军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仅以万余兵力以寡胜众,一举击败了袁绍十万大军,其主力七万多先后被曹操歼灭和坑杀,袁绍只与其长子袁谭带八百多骑兵败回河北。
两年后的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惭愤吐血而亡,其几个儿子又接着自相残杀,袁氏势力土崩瓦解,所据四州之地尽并于曹操手中。
袁绍势力败亡之后,部分袁氏族人脱离袁家军,迁逃到湖南地区,在南岳衡山一带隐居避难,遂以居住地名为姓氏,改姓为衡氏,以掩人耳目,后世代以衡氏相传至今。


作者:222.82.99.* (2008/12/9 20:13:0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衡氏论坛  执行时间:3,121.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衡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