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后期著名学者哈斯朝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哲学家、翻译家哈斯朝鲁,他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公元1837~1892年,亦称尹湛纳希(著作笔名),字润亭,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十分响亮的汉名,叫“衡山”。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经历了清朝中、晚期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在蒙古民族中乃至世界上皆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人们已经发现孛儿只斤•哈斯朝鲁遗留的各类文稿约有一百五十万字之多,这在古代甚至在近现代也是非常惊人的。 例如,孛儿只斤•哈斯朝鲁所撰著的《青史演义》,是一部编年体及演义体相结合的长篇历史小说;而他撰著的《一层楼》、《泣红亭》姊妹篇,则是蒙古民族中第一部脱离了对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依附,而以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自然史观,亦是他哲学观的重要部分。他在总结古代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面提出“凡天地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二气”的辨证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神学之说。孛儿只斤•哈斯朝鲁所提出的“阴”,在蒙古语中称作“必里克”,包括月、水、雨、冬、夜、冷、女等方面;而“阳”在蒙古语中称作“阿日格”,指日、火、夏、昼、热、风、男等方面。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认为,正是由于二者(阴阳)互相联系、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构成了世间的万物,而不是什么“腾格里神祉的创造或安排”。在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哲学观中,明确包含了自然唯物辨证法和认识论思想,这对当时批驳宗教神学、解放人民思想,振兴蒙古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曾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的许多著名蒙古族革命志士,如著名的蒙古文学家、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孛儿只斤•篙威丹精(宝嵩山),著名清朝末期蒙古图合木起义领袖、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刚布、桑布兄弟,著名的近代蒙古农牧民起义领袖、哲里木盟科尔沁草原左翼中旗人嘎达梅林(孟青山),杰出的蒙古无产阶级革命家、土默特左旗人乌兰夫(云泽)等等。 在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汉名为姓氏者,即称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伊尹(伊挚)、公子衡、袁绍、叶赫那拉•圣治、孛儿只斤•哈斯朝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