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衡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衡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衡氏的七大渊源(三) 已阅:1947 / 回复:0(楼主)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著名官用宝刀工匠,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著名的北京“宝刀衡”所制作的刀剑,轻可裁纸绢,重可断钢筋。
二百七十年前,“宝刀衡”的祖上就是建州女真(辽宁满族)中的制刀高手,叶赫那拉氏。
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该支叶赫那拉氏工匠世家随着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的军队崛起,在历史进程中,其制作刀、剑的手艺也随之迅速发展,成为诸多军械工匠中的佼佼者。
该叶赫那拉氏世家一直跟随后金部队,为之打制宝刀和宝剑。到了爱新觉罗•皇太极时期,随清军一起入关。在满清政府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后,在京城专门负责制作宫中皇帝和大内侍卫的专用刀剑,后装备至管带(军制营级)以上清军将领。
到了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因刀剑工匠叶赫那拉•圣治因制作的刀剑等冷兵器十分精良,被清政府嘉奖,康熙大帝特别赐其为汉姓衡氏,因此改称衡圣治。
到了清乾隆年间,衡家为乾隆大帝专门制作了宝剑,就是著名的“乾隆佩剑”,得御赐“宝刀衡”匾额。此后,该世家代代皆称“宝刀衡”,以汉姓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宝刀衡”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一枝独秀,是具有北方民族特征和皇家气派的特殊金属工艺品牌。从清朝至今,民间一直传着“南有龙泉剑、北有宝刀衡”之说。据说,在甲午战争期间,前线清军全部装备“宝刀衡”制作的兵器以抗拒倭刀,惜乎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后期著名学者哈斯朝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哲学家、翻译家哈斯朝鲁,他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公元1837~1892年,亦称尹湛纳希(著作笔名),字润亭,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十分响亮的汉名,叫“衡山”。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经历了清朝中、晚期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在蒙古民族中乃至世界上皆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人们已经发现孛儿只斤•哈斯朝鲁遗留的各类文稿约有一百五十万字之多,这在古代甚至在近现代也是非常惊人的。
例如,孛儿只斤•哈斯朝鲁所撰著的《青史演义》,是一部编年体及演义体相结合的长篇历史小说;而他撰著的《一层楼》、《泣红亭》姊妹篇,则是蒙古民族中第一部脱离了对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依附,而以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自然史观,亦是他哲学观的重要部分。他在总结古代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面提出“凡天地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二气”的辨证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神学之说。孛儿只斤•哈斯朝鲁所提出的“阴”,在蒙古语中称作“必里克”,包括月、水、雨、冬、夜、冷、女等方面;而“阳”在蒙古语中称作“阿日格”,指日、火、夏、昼、热、风、男等方面。
孛儿只斤•哈斯朝鲁认为,正是由于二者(阴阳)互相联系、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构成了世间的万物,而不是什么“腾格里神祉的创造或安排”。在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哲学观中,明确包含了自然唯物辨证法和认识论思想,这对当时批驳宗教神学、解放人民思想,振兴蒙古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曾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的许多著名蒙古族革命志士,如著名的蒙古文学家、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孛儿只斤•篙威丹精(宝嵩山),著名清朝末期蒙古图合木起义领袖、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刚布、桑布兄弟,著名的近代蒙古农牧民起义领袖、哲里木盟科尔沁草原左翼中旗人嘎达梅林(孟青山),杰出的蒙古无产阶级革命家、土默特左旗人乌兰夫(云泽)等等。
在孛儿只斤•哈斯朝鲁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汉名为姓氏者,即称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伊尹(伊挚)、公子衡、袁绍、叶赫那拉•圣治、孛儿只斤•哈斯朝鲁。


作者:222.82.99.* (2008/12/9 20:13:44)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衡氏论坛  执行时间:654.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衡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